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国民党政府调动几十万大军对陕北苏区大举进犯,妄图乘中央红军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消灭。
1936年1月15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各路东征部队进行渡河准备,组建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红28军、红1军团、红15军团分为左、中、右三路大军,待命东征。
黄河天险为晋军严密封锁,在近千里的黄河防线上,修筑高碉、暗堡一千余个,各啁之间距离以火力能够互相交叉为准,兵力达四个独立旅之多。黄河东岸各城镇驻有重兵,构成阻抗红军向纵深发展的第二防线,并随时增援各个渡口。依托吕梁山区的山隘要道,构成阻击第三道防线。
1936年2月20日,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正式下达渡河命令,红军从北起绥德的沟口、南到清涧县的河口百余里的渡口,同时发起攻击。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后,即分兵数路,长驱东进,一路进占义牒,围攻石楼;一路攻克留誉,进逼中阳;一路沿河北上,进袭柳林。
阎锡山急调驻守汾阳、孝义的周原健独二旅驰援中阳,驻守隰县的203旅增援石楼。2月25日,红一军团经一夜激战,敌独二旅二千余人全部被歼。增援石楼的203旅一营晋军,也在隰县西北的蓬门,遭到红15军团迎头痛击,敌官兵二百余人当场被俘。
关上、篷门大捷,红军击溃了晋军在吕梁山区设置的“中间阻碍地带”,取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地位,红军两大主力在大麦郊地区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