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惊心动魄;金川之变,千古伤心;建文之谜,扑朔迷离;落籍湘潭,水落石出。 你知道“靖难之役”吗?你知道“金川之变”吗?明太祖的接班人建文帝只做了四年皇帝,便在一场军事政变中逃离烟火南京,从此神秘失踪。他逃到哪里去了?是做和尚去里,还是混迹于民间了?本书将给你一个答案。
明建文四年(1402),应天(今南京)发生“金川之变”,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率军攻入京城,建文帝神秘失踪。这是中国一大历史之谜。本书作者依循世代家传说法,在民间做了艰苦的调查工作,取得了不少口述资料,特别是获取了一批珍贵的族谱资料,考证出了湘潭锦石何氏始祖何必华即是明建文帝朱允文,建文大将何福直接策划和组织了救主行动。永乐二年(1 404),何福之弟何禄,携子魁二、魁五与何福季子魁六,祖籍湘潭、原任左军都督顾成之孙顾兴国,战殁鄱阳湖的旗武将军齐成之子、千户齐兴(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宗族之始迁湘潭祖),护送建文帝朱允文由江西抚州临川来湘潭,护送人的眷属亦在随行之列。朱允文始藏银塘,先后移居县城东隅之金泥湾和西乡之碧泉,改姓名为何必华,字汝川,娶银塘四甲土著何氏何惠之长女为妻,终年87岁。
目录:
引子 金川之变
江山易主说金川
伤心血海染朝堂
建文踪迹费疑猜
正篇水落石出
锦石何氏有传闻
石破天惊惊“靖难”
何福救主露谜底
陈瑛何故劾何福
深入考证遇徘徊
探访银塘知大本
何福归隐护者谁
雾锁银塘始迁祖
“上图”残谱有发现
文定南轩与并传
七修族谱露真形
始祖身份究何人
谱证银塘四甲何
蛛丝马迹说顾成
随迁护驾有齐兴
江湖何处是归宿
副篇扑朔迷离
《致身录》出惊世人
找上门来说老僧
皇驾庵后是皇坟?
军嶂庙会说龙寺
皇回圣迹现兰溪
曾隐“江南第一家”?
是谁“何天不可飞”?
两僧结伴到泉州
建文显踪桃花渡
“万山第一”是谁题?
题诗漫道罗永庵
万华龙氏是随从?
贵州随处可栖身
红岩天书出建文?
沐家救主到昆明?
青山有洞待龙眠
狮山更比燕山高
龙隐龙兴说圣登
风光留在御临河
巴中马边有传说
广元陵寝显遗踪
蓥华祖师是何人
滇黔巴蜀到瞿昙
湘鄂冀鲁有传闻
让氏始祖曾“让銮”?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2000年10月6日,我第一次发现,湖南湘潭锦石何氏始祖何必华(字汝川 )就是失踪了600年的明建文帝! 可以想见,我当时的情绪是何等激动。但是,我没有选择立即公开我的发现,而是把这个秘密保存了下来。我知道这不是一件能轻易说服人的事情,我还要做更多更扎实的考证工作。 我的发现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就是这支何姓家族的后人,我很早就从祖上得到了极为保密的家传说法。过去就是因为缺乏始祖生活年代的准确定位而无法进入较具体的判断;当文献告诉我,我的始祖就出生在明洪武年间,而他又是洪武帝后裔,并且是在血海中逃难出来,随妻改姓何的,这就像在坐标图上画出横直座标,找到交叉点就够了。 但是,真要证实它就不那么简单了。全中国关心此事的史学家,许多热衷于明史研究的华人学者和外国历史学家,还包括那么多的业余爱好者,前前后后探索了600年,尚没有谁能拿出一个足以说服人的结论,你的一个标新立异的说法人家就信了? 到2003年,我认为自己可以交卷了,我陆续向国内几家权威的史学单位寄出了自己的论文稿件。令我十分不解的是,竟然基本都是“泥牛人海无消息”。我想起了自己小学时读过的狼来了的故事。人们把“狼来了”喊得太多,真的当狼出现的时候,就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了。当然,这是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因为,首先建文帝不是狼,他倒是善心太多了一点才吃亏的。但用作比方也应该还是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的。 我想,我的发现就真的那么没有价值了吗?更重要的是,这个湮没了600 年的秘密好不容易才被我发现,如果我不坚持,难道真的要永远湮没下去吗 ? 于是,我想到了将我的发现诉诸全国关心此事的广大读者,诉诸全国的史学界。这个办法就是将我的认识整理成书,直接投向社会。 我把自己的探索作为正篇。为了使大家有个比较,我便决定将古今中外有关建文帝之谜的探索都列出来作为本书的副篇。副篇所列诸家说法,我是有闻必录,不管是严肃的学术探讨,还是坊间的谈笑传闻。因为,我不能率意地以个人之见去评判他人说法的真伪,有时貌似平正的学究之论可能真是无稽之谈,而一些神话故事的背后倒还真可能有事实做基础。副篇文字中除个别地方略有自己的评点外,几乎全是对他人观点的转述,读者诸君不可以看作为笔者的见解。这是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 此书的出版,我希望看到有人来驳难。如果它真的被驳倒了,那谢天谢地,因为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探索肯定向前推进一步了。 但是,我还是相信,这样的局面不会出现。我铁定,真理将在我这里,历史自身将会证明这一点。 2001年10月16日,我写有《和颂刚兄(银塘行)》七律一首,兹录于此: 龙归大海入银塘,敦本堂是大本堂。 放胆设题凭顿悟,小心求证破迷藏。 果然有自追初迹,莫道无由问古荒。 巧遇老人窥全谱,三分鼎足溯沧桑。 湘潭 何歌劲 2005年2月2日深夜23时 我能够发现明建文帝踪迹之谜,应该是既有必然又有偶然。 我出生在湘潭县射埠,离碧泉不过咫尺之地,这里是宋代湖湘学派的发源地,也许是受这种地方文化的深刻影响,我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对浩如烟海的文史有着特别的兴趣和爱好。后来,我有幸上了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也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这就为我今天的发现奠定了一个基础,有了一个必备的条件。 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就是本书主角的直系后人,即湘潭锦石何氏第18派子孙,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缺少了一个大家族口耳相传了600年的说法,恐怕是连门槛都找不到的。 第三,我除了短暂的求学时间,基本上是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大学毕业后,因为工作方便,便全身心地投入湘潭地方文化的探究、积累与发掘,且自得其乐。因而,我有可能较早地进入到家族源流的探索,也才有可能在历经艰难之后找到世间仅存的几种族谱,并进入到先人600年前曾经活动过的环境里。 由于种种原因,建文帝的下落成了一团迷雾,今天,真正能反映真相的正史与野史材料几乎濒临灭绝了。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这后两个条件,要发现这个历史之谜,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幸运的是这几个条件集中到了我身上,于是我成为了历史的幸运儿。 傅斯年先生说过,历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史料学。没有新的材料,历史研究有时就会走进死胡同。我的成果是建立在新材料的发现上的。我想,如果我个人换一条生活的轨迹,假若是离开家乡而在外地工作,会不会有机会和可能来解答这个问题呢?我不敢保证了;如果没有我的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还会有第二个人来发现这个秘密吗?我不敢想象了。 我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几位朋友:长期以来,湘潭市文联秘书长李季琨是我这一课题的一个磋商者,湖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张义昌、湘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湘潭市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张绪军始终关注和全力支持我的研究。 此书于2005年2月2日脱稿,又经过了一年多的打磨。在此期间,得到了各方面领导与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高度关注此一课题,中共湘潭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廖才定给予了坚定的支持。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湖南省著名考古专家高至喜、熊传薪,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刘劲,湘潭市博物馆馆长、市文物保护处处长肖迪民,湘潭市博物馆副馆长、市文物保护处副处长盛兆华,历史学博士周书灿、邹水杰等专家对这一课题给予了支持。湘潭市人民政府市长彭宪法、副市长朱明华积极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湘潭市文联主席赵志超积极支持本书的出版。湘潭的学者李寿冈、周磊两位老师不辞年老眼花,为我审阅了全稿。 2005年9月30日,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百家讲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讲述“建文帝踪迹之谜”的节目,第二天即向他寄去了我的书稿,12日便收到了毛教授热情洋溢的电子邮件回函。12月6日,他又为我的书稿做了长篇序言。没有他的赏识与鼎力支持,此书肯定不会这么快便得到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长李建国决定出版此书,给予了诸多支持。 在此,我谨向上述领导、老师与朋友们,以及在这里尚未提到的许许多多给予过我各方面支持、帮助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书中,尤其是副篇部分,由于内容的原因,大量使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图文来自数字网络,连作者的名字都无从得知,因而未能在文中一一加以说明,在这里,我谨向他们致谢,同时表示歉意。 何歌劲 2伽16年4月27日于湘潭